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

人間佛教東亞、東南亞研究叢書

(12) 般若智,菩提心——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之理論與弘化

(12) 般若智,菩提心——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之理論與弘化

著者
蕭愛蓉

主编
陳劍鍠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
2021

價格
港幣140元

本書以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為論域,自緒論至第二章為止,首先從近代佛教的變革與禪宗的復振談起,結合大師的修學歷程及人間佛教觀點,由此得見「人間生活禪」的論述脈絡與弘化重心。接著以星雲大師的般若學為人間生活禪的思想核心,剖釋「以空為有,以眾為我」、「般若四層次」與「同體共生」等般若觀,進而說明大師的觀點在於改善前期佛教在修行與傳播方面流於虛蕩、消極的問題,並強化佛法禪理對「生活、生命、生死」的聯繫與功效,同時也呈現大師「禪教一致」的議論重點。再者,本書第三章至第五章,考察星雲大師對話頭禪、公案禪、唯心淨土與六度波羅蜜等傳統禪學的闡釋與應用,並談論這些見解如何落實在「佛光人間生活禪修持綜合簡表」。在強調修行結合人間生活的前提之下,星雲大師透過般若觀保證人間生活禪具有「空有不二」、「般若與菩提一體無別」的超越性,並泯除世人對禪修「神鬼化」、「玄秘化」的誤解,契應禪宗「平常心是道」的宗教精神,以及建設人間淨土的職志。最後,本書第六章與第七章,著眼於人間生活禪對群體互動與個體身心的運用,由此突顯大師的禪學思想既著重淨化身心、轉變心念的宗教實踐,也彰顯人間生活禪對提升整體社會、建造人間淨土的實際功能。綜上所述,期望透過本書各章的論述,有助於大眾理解星雲大師結合「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人間佛教宗旨,闡揚人間生活禪蘊含的「人間性、生活性、時代性、社會性、利他性、普濟性」,並揭顯大師「自覺行佛,化世益人」的人間佛教本懷。

高雄大學通識中心蕭愛蓉助理教授:

星雲大師在繼承傳統和發揚禪宗精神,是佛光山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的重要論據。書中把大師關於禪的論述、講演和實踐納到「人間生活禪」範疇之內進行討論,呈現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禪宗之間聯繫,也希望在探討過程中得見星雲大師作爲一個禪師,如何透過經典詮釋、宗門行持,發揚禪宗慧命,促使禪宗落實在當代的人間生活之中。

作者介紹
目录
书评

蕭愛蓉,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從事當代新儒家研究、禪淨思想研究。著有《唐君毅儒佛思想研究——以「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為入路》、《般若智,菩提心——星雲大師人間生活禪之理論與弘化》,以及〈唐君毅「性情形上學」的儒佛詮釋〉、〈從禪淨交涉析論雲棲袾宏的體究念佛論〉等數篇學術論文。

緒論
第一章

以空為有,以眾為我——析論星雲大師的般若觀及其在人間生活禪之應用

第二章

從「般若四層次」談人間生活禪的體證——兼論「同體共生」的禪學意涵

第三章

禪淨中道,自他兼濟——星雲大師的禪淨兼修論

第四章

法語如珠,徹究心源——星雲大師對公案禪和話頭禪的詮釋與運用

第五章

星雲大師論「六度」與「戒定慧」的詮釋——兼論「佛光人間生活禪修持綜合簡表」之修學次第

第六章

慈悲度眾,普濟群生——從布施波羅蜜論人間生活禪的「人間性」

第七章

處眾圓融,應事無礙——人間生活禪的身心涵養與處世之道

結論

自覺行佛,化世益人——人間生活禪的游戲三昧

徵引與
參考文獻
劉宇光教授
台灣政治大學宗教所

般若思想在漢傳佛教有悠久的歷史,不可否認這樣的思想傳統走到後來,如同印順導師所説,往往走向「偏空」的趨向,太虛大師、印順導師到星雲大師等漢傳佛教的大德都在努力解答、矯正或修訂種種問題,並用各自提出的見解,對「偏空」進行重新解讀,民國以來的「人間佛教」就是其中一個嘗試。蕭博士在書中梳理星雲大師的解讀,把大師對空性般若和淨土的理解進行很好的整理。

吳有能副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

書名分別以「般若智,菩提心」點出人間佛教的特質,尤其是星雲大師的「根本」與「方便」的兩個重點。作者以「人間生活禪」為主題進行論述並突顯佛光山星雲大師佛教思想和實踐。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研究法,通過閲讀整理文獻資料,發揮星雲大師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 在內容上,該書主要貢獻在依據星雲大師的説法,整理大師相關文獻,以彰顯大師的所思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