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議資料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合辦的「方法與理論——訓詁學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二零一七年三月十日至十一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是次會議既為海內外專家學者提供分享研究成果的平臺,同時亦為訓詁學在當代的定位有所反思和展望。

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於二零一六年,前身是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其目的為促進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日本、中國大陸及其他亞洲地區漢語語言學研究和教學的共同發展及合作交流,尤以韻律語法、書面語體語法、形式句法、歷時句法、訓詁學和教學語法等方面為重。成立至今,已出版多種相關學術和教學著作,亦有舉辦多個國際性漢語語言學學術會議及研討會。舉辦「方法與理論——訓詁學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究會」,為中心在過去與未來的工作,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會議以訓詁學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內容包括:(一)訓詁方法與原則;(二)訓詁學的應用;(三)清代的訓詁與科學。會議分主題演講及論文發表兩部分,大會邀得王寧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及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和歷史系)為主題演講嘉賓,發表了精彩的演說。另外,來自本地和內地的同行專家對會議表示了大力支持,提交論文十多篇,分五場發表。

二、主題演講內容摘要

兩場主題演講集中於會議首天舉行,王寧教授演講的是〈訓詁學從應用到理論的發展〉。她指出,訓詁學在小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當中居統領地位,因為訓詁學的研究領域偏重語義,而漢語是以意義為主導的語言。演講中,她區分了應用訓詁學和理論訓詁學,前者著重利用訓詁材料閱讀、闡釋和整理古代典籍,而後者則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訓詁學為適應當代應用和教學的需要,吸收了邏輯學、語義學、解釋學等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成果而來的。然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應用訓詁學的材料當中,發掘潛在的理論來完成理論架構,使訓詁學在語言學領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她又指出當代的訓詁學借用了現代語義學的術語,確立了訓詁的語言單位(義位、義素),總結了漢語語義解釋的結構模式,使語義成為了可以理喻的語言實體。最後更指出漢字與漢語實質上的局別,明確漢字在語義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艾爾曼教授的題目是 “The Delayed ‘Triumph’ of Yan Ruoqu’s Evidential Studies During the Qianlong era”。艾爾曼教授從學術史的角度出發,考察了自《四庫全書》以來近三百年,學界以閻若璩手執古文《尚書》辨偽考證牛耳的定論未必符合歷史事實。他指出,《尚書古文疏證》在閻氏在世之時一直以稿本流傳,未見刊刻,書稿在閻氏死後更散失了近兩成半的材料,直到1745年,《尚書古文疏證》才正式刊行,而當時的學術界是由吳派漢學家惠棟及其學生主導的。艾爾曼教授認為,《四庫全書》所謂閻若璩「乃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偽乃大明」的貢獻,在閻氏在世之時乃至《尚書古文疏證》刊行後的一段時間,並沒有引起學術界太大的重視。

三、會議論文總覽

第一場:

汪維輝(浙江大學):〈訓詁學基本原則例說〉

方一新(浙江大學):〈疑難詞語考釋的原則與方法——以「坳堂」「蹴爾」為例〉

朱慶之(香港教育大學):〈論漢譯佛經中句法獨立之稱謂詞前的指示代詞「此」〉

第二場:

王雲路(浙江大學):〈說「贅婿」——兼談「贅」與「質」的核心義〉

何志華(香港中文大學):〈異文訓詁:古籍傳注罕用方法發覆〉

沈培(香港中文大學):〈從陶淵明的《停雲》詩說到《淮南子‧覽冥》的「酒湛溢」〉

第三場:

李雄溪(嶺南大學):〈段玉裁《詩經小學》引《說文解字》釋經考〉

陳雄根(香港中文大學):〈《詩經》重章疊句用詞不嫌重複研究〉

潘銘基(香港中文大學):〈《顏師古詞典》之建設與應用——以顏師古釋義之所本與歧異為例〉

鄧佩玲(香港大學):〈從新出金文談《尚書》的訓詁問題——「亂,治也」重探〉

第四場:

陳致(香港浸會大學):〈「逍遙」與「舒遟」:從連綿詞的幾種特别用法看傳世經典與出土文獻的解讀〉

徐剛(嶺南大學):〈論詞的音義關聯與儒家思想的推闡〉

孟琢(北京師範大學):〈論黃侃先生「系統條理之學」的內涵與淵源〉

第五場:

施向東(南開大學):〈段王訓詁學中的科學思想探索〉

張錦少(香港中文大學):〈《經義述聞》、《讀書雜志》訓詁資料例釋——兼論二王校治古籍成果的科學性〉

馮勝利(香港中文大學):〈論王念孫的生成類比法與乾嘉理必〉

會議論文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而訓詁方法與原則、訓詁學的應用以及清代訓詁學的科學性則是研討會的重要課題。訓詁方法與原則方面,汪維輝〈訓詁學基本原則例說〉,歸納並闡述十條訓詁學的基本原則,如「合情合理」、「審文例」、「通語法」等,供後學能夠執簡馭繁、觸類旁通;方一新發表〈疑難詞語考釋的原則與方法——以「坳堂」「蹴爾」為例〉,針對疑難詞語提出訓詁原則與方法,以「坳堂」、「蹴爾」二詞為例說明訓詁時應注意詞義的時代性、上下文、寫作背景等因素;何志華〈異文訓詁:古籍傳注罕用方法發覆〉,舉證自漢至隋唐,古籍傳注名家均有運用古書異文作訓釋的習慣,並論及這種不尋常的解書之法對傳注訓詁學帶來的啟示;徐剛〈論詞的音義關聯與儒家思想的推闡〉,透過「誠、性、情、中」、「聖、聲」、「樂、樂」等例,指出這種聲訓方式實有其邏輯在內,並指出同源詞是一種文化的概念,而非語言學的概念;孟琢〈論黃侃先生「系統條理之學」的內涵與淵源〉,發掘黃季剛「系統條理之學」的意涵所在,包括審音法、比較互證法和《說文》內證法等,並述其從清初顧炎武到其師章太炎的淵源,體現系統條理之學的價值。

訓詁學應用方面,王雲路發表〈說「贅婿」——兼談「贅」與「質」的核心義〉,指出「贅」與「質」的核心義不同,不同相互為訓,「質」有保證、擔保之義,而「贅」有多餘之義,糾正前家之說;朱慶之發表〈論漢譯佛經中句法獨立之稱謂詞前的指示代詞「此」〉,從少數漢譯佛經在用作稱呼語前有「此」字,分析「此」是早期譯經者使用的呼格名詞標記,卻沒有像「唯」一樣發展成呼詞;陳雄根〈《詩經》重章疊句用詞不嫌重複研究〉,透過分析《詩經》各篇重複的用詞和句式,指出異詞同義的現象,更能深刻認識章節間的意義連繫,駁正《毛傳》異詞異義的處理手法;沈培發表〈從陶淵明的《停雲》詩說到《淮南子‧覽冥》的「酒湛溢」〉,駁正「罇湛新醪」的「湛」義並非「澄清」和「盈滿」,並連繫到《淮南子》「酒湛溢」一語,指出「湛」應為「沉澱」的「沉」;潘銘基發表〈《顏師古詞典》之建設與應用——以顏師古釋義之所本與歧異為例〉,以顏師古注比合顏之推和顏遊秦的注釋,可見有相合、補充、更正之處,從而指出其注實代表了顏氏三代之家學,同時也有論及顏師古在注釋字詞上的取捨與得失;陳致〈「逍遙」與「舒遟」:從連綿詞的幾種特别用法看傳世經典與出土文獻的解讀〉,舉證指出在韻文當中出現的連綿詞有異於正常的形式,包括拆開和重言等,有助重新理解傳古籍難解或誤解的文句;鄧佩玲發表〈從新出金文談《尚書》的訓詁問題——「亂,治也」重探〉,利用金文材料,指出「亂」與「字型」字形相近,「字型」與「治」通假,而後人不識「亂」「字型」之分,故以「亂」為「治」。

清代訓詁學方面,施向東〈段王訓詁學中的科學思想探索〉,指出科學邏輯在段王訓詁中的重要地位,揭示王念孫發明關係邏輯,段玉裁建立系統觀念,並能夠發凡起例、建立術語和設置輔助項;馮勝利〈論王念孫的生成類比法與乾嘉理必〉,指出王念孫於《廣雅疏證》中用的生成類比法不同於一般的類比法,蘊含著邏輯的必然,此乾嘉小學的「理必」具備科學要素,可與現代科學研究接軌,更可補當代邏輯之不足;張錦少發表〈《經義述聞》、《讀書雜志》訓詁資料例釋——兼論二王校治古籍成果的科學性〉,以《〈經義述聞〉、〈讀書雜志〉訓詁資料彙編》所見的訓詁資料為基礎,建構二王的訓詁系統,揭櫫其古籍研究方法的科學性;李雄溪發表〈段玉裁《詩經小學》引《說文解字》釋經考〉,指出《詩經小學》引《說文》者甚多,有著細釋詞義、說明通假、明異體字、指出異文及引錄籀文的特點,可見《說文》在訓詁上起的作用。

四、結語

會議的最後部分,由王寧教授、王雲路教授和馮勝利教授作總結,他們一致認同是次研討會能夠集中討論訓詁學,別具意義。王寧教授感謝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對本次研討會的籌備,馮勝利教授也感謝各方院校積極參與是次研討會。為了推進訓詁學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三校同意合作,每年輪流舉辦訓詁學會議,明年六月將由北京師範大學承辦第二屆會議。

(紀錄者:韋澤輝,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生)

「方法與理論—訓詁學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香港中文大學,2017年3月11日)
「方法與理論—訓詁學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香港中文大學,2017年3月11日)
王寧教授作主題演講
王寧教授作主題演講
艾爾曼教授作主題演講
艾爾曼教授作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