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JRCCLAL)通過Zoom舉辦了2022年「人文講座」系列第一講。本系列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張健教授與北京語言大學馮勝利教授統籌。本次講座之講題為:「胡適撰寫《白話文學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從1920年代胡適對梁啟超關於〈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批評說起」,由香港教育大學朱慶之教授主講,張健教授、馮勝利教授主持。

講座紀要

本次講座,朱教授圍繞〈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間的關係,考察了梁啟超對此一問題的看法與胡適對梁啟超的批評,指出梁啟超曾將〈孔雀東南飛〉與佛典的影響關聯起來,但其重點並不在此,而在〈孔雀東南飛〉之年代問題。胡適匆匆修訂《國語文學史》而成《白話文學史》的主要目的之一,即論證自己對〈孔雀東南飛〉年代之看法。胡適試圖借此一問題對梁啟超作一次公開的學術批評,有其時代局限和非學術成分。胡適對〈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關注,引發了20世紀圍繞〈孔雀東南飛〉的諸多學術討論,其《白話文學史》由此一問題出發,強調了佛經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有其學術史價值及貢獻。

朱教授回顧學術史,指出學界通常認為梁啟超首先提出〈孔雀東南飛〉乃佛典影響之產物,且此一論斷最終因胡適的強烈反對而被定案。但一來梁啟超並未斷言;二來其討論重點在〈孔雀東南飛〉之年代問題,而不在與佛典之關係。此一誤解,當源自陸侃如因尋找〈孔雀東南飛〉之「六朝說」證據而對梁說的誇大。

接著,朱教授對比了《國語文學史》與《白話文學史》的章節設置,指出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致力於證明〈孔雀東南飛〉為漢魏之際的作品,且佛教對中國文學產生影響發生在晉代之後。但胡適的這一意見並非無可辯駁,他迴避了〈孔雀東南飛〉中「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一句,而此句正是佛教「來生」「輪迴」「往生」觀念的體現;而且,雖然佛教在東漢時已傳入中國,可真正發生影響則在四世紀到五世紀。

最後,朱教授提及胡適與梁啟超在此問題背後的學術爭論。胡適曾將得意之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寄呈梁啟超,請其寫一篇推介文章。可梁啟超不僅未允,還作公開演講批評此書。二人之齟齬,或與此段往事有關。

在討論環節,北京師範大學刁晏斌教授從梳理漢語歐化史的角度出發,就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是否可以作為歐化的表現提出問題;西北師範大學楊同軍教授圍繞〈孔雀東南飛〉的民歌藝術風格,就此特點與佛典影響間的關係提出問題。線上觀眾們還就學術史研究的方法等問題向朱教授請教,教授分別作出了回應。

講座錄影

系列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中心(JRCCLAL)舉辦,講座視頻已在YouTube及bilibili影片分享網站發佈,可以點擊相關鏈接觀看。

  • 第一講:「胡適撰寫《白話文學史》的真正目的是甚麼?——從1920年代胡適對梁啟超關於〈孔雀東南飛〉與佛典關係的批評說起」

  • 主講嘉賓:朱慶之教授

    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84y1y7Mj/

    YouTube:https://youtu.be/QvSqMWbQ3LQ

編輯:曹競藝

視頻剪輯:邱嘉耀

講座助理:邱嘉耀 曹競藝 蔡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