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uhk arts
  • 網站地圖

  • 常用網址

  • Staff Intranet

  • 教與學

    教與學概覽

    瀏覽概覽
    • 本科課程
    • 研究院課程
    • 課程搜尋
    • 學術及教學單位
    • 教與學成就
      • 院長榮譽錄
      • 教學獎項
    • 助學資源
      • 獎學金與獎項
      • 交流及實習計劃
      • 學業指導
      • 教學資助
    • 校曆
    • 學術誠信
  •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概覽

    瀏覽概覽
    • 研究項目
    • 研究資助
      • 研究
      • 發表論文
      • 研討與海外交流
    • 研究中心及實驗室
      • 附屬研究中心
      • 學系轄下的研究中心及實驗室
    • 研究獎項
      • 傑出研究影響獎
      • 傑出研究學者獎
      • 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
      • 研究生學術成果獎
      • 年青學者論文獎
  • 消息及活動

    消息及活動概覽

    瀏覽概覽
    • 學院活動
    • 學院動態
    • 文學院故事
    • 中大駐校藝術家計劃
  • 校友聯繫

  •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概覽

    瀏覽概覽
    • 關於文學院
    • 院長的話
    • 院長辦公室
    • 院務會及委員會
    • 聯絡我們
  • Change Language
    • Eng
    • 繁
    • 简
  • Search
你想尋找甚麼?
你想尋找甚麼?
  • 課程搜尋
  • 研究項目
  • 學院活動
  • 助學資源
其他人在搜尋
  • 院長辦公室
  • 關於文學院
  • 學院動態
  • 教學成就
Search
cuhk arts
Search
教與學
學術研究
消息及活動
校友聯繫
關於我們
教與學
教與學概覽
本科課程
研究院課程
課程搜尋
學術及教學單位
教與學成就
院長榮譽錄 教學獎項
助學資源
獎學金與獎項 交流及實習計劃 學業指導 教學資助
校曆
學術誠信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概覽
研究項目
研究資助
研究 發表論文 研討與海外交流
研究中心及實驗室
附屬研究中心 學系轄下的研究中心及實驗室
研究獎項
消息及活動
消息及活動概覽
學院活動
學院動態
文學院故事
中大駐校藝術家計劃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概覽
關於文學院
院長的話
院長辦公室
院務會及委員會
聯絡我們
網站地圖 常用網址

Staff Intranet

  • Eng
  • 繁
  • 简
你想尋找甚麼?
你想尋找甚麼?
  • 課程搜尋
  • 研究項目
  • 學院活動
  • 助學資源
其他人在搜尋
  • 院長辦公室
  • 關於文學院
  • 學院動態
  • 教學成就
文學院故事

相中有詩 – 康蘭絲四十載攝影與中國情緣

名稱: 康蘭絲(Lois Conner)
學系: 中大駐校藝術家

康蘭絲(Lois Conner)拾起百萬大道上的淡粉杜鵑花,放在手心,垂首深深一吸,將花瓣拋到半空。「我愛花的香氣。像桂花香,會令我立時回到桂林,我的老家。」

 

四十年來,美國著名風景及人像攝影師康蘭絲攜着上世紀流行的厚重大底相機,走遍世界,拍下無限風光。舊物令她安穩,她曬印的,是七乘十七吋、千年不褪的黑白白金照片,以及廿三乘六十吋的噴墨相。猶如中國卷軸的長幅相片,沈靜悠遠,意蘊豐富,歷史和文化,在畫面徐徐舒展。睽違八年,康蘭絲近月回港,擔任中大駐校藝術家。

 

 

八千里路雲和月

 

 

 

 

1984年,康蘭絲獲古根漢獎學金,首次踏足中國。往後,幾乎每年,她都會返回這幅員遼闊的國家,深入不同山川、城市和鄉鎮。她的作品,是攝影師跟景物的私人對話,也是珍貴印記,記下時代帶走的,留下的,以及她的詮釋。在康蘭絲的鏡頭下,圓明園廢墟迴盪歷史餘音。消失的北京胡同,伴隨鳥巢體育館,和到處可見的推土機。

 

每到一處,康蘭絲會花長時間漫步和觀察,才決定如何操鏡。桂林陽朔,是她的精神故鄉,灕江的岩溶山水,自邂逅繾綣難忘。背負七十磅器材,她登上黃山,前頭雍容負重的老祖母,為她打氣。高山症無阻康蘭絲前往西藏,絲綢之路的古城和佛教石窟,以及長江三峽大壩蓄水淹沒的城鎮,都由她攝入永恆。

 

 

「我對景物和它展現的文化興趣盎然。我是不能自拔的風景收藏和觀察者;引領我走進未知的,往往是一幀完全陌生、令人難以忘懷的照片或畫作。最終,我發現的,全是無法預計、出人意表卻引人入勝的事物。透過攝影描述這一期一會,幾乎不可能。

 

「將相機忠實呈現的化為虛像,令人振奮。在光線、天時、時機和多樣因素配合下,窄長的鏡頭或能召喚一個半想像,或是吐納數千年歷史氣息的世界。有時,它純粹錄下天地的大美。」她說。

天安門廣場人物肖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1999年 ©康蘭絲 天安門廣場人物肖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1999年 ©康蘭絲 鄧永鏘的辦公室,香港,2009年 ©康蘭絲。康蘭絲用兩小時搬開書本,拍攝想要的照片。「改變角度,就能改變事物的模樣。」 鄧永鏘的辦公室,香港,2009年 ©康蘭絲。康蘭絲用兩小時搬開書本,拍攝想要的照片。「改變角度,就能改變事物的模樣。」
樂山大佛,中國,1986年 ©康蘭絲 樂山大佛,中國,1986年 ©康蘭絲 中國,1985年 ©康蘭絲 中國,1985年 ©康蘭絲
浙江杭州,1995年 ©康蘭絲r 浙江杭州,1995年 ©康蘭絲r 夜蓮,浙江杭州,2001年 ©康蘭絲 夜蓮,浙江杭州,2001年 ©康蘭絲
四照花山,賓夕凡尼亞尤寧維爾,2021年 ©康蘭絲 四照花山,賓夕凡尼亞尤寧維爾,2021年 ©康蘭絲
天安門廣場人物肖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1999年 ©康蘭絲 天安門廣場人物肖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1999年 ©康蘭絲
鄧永鏘的辦公室,香港,2009年 ©康蘭絲。康蘭絲用兩小時搬開書本,拍攝想要的照片。「改變角度,就能改變事物的模樣。」 鄧永鏘的辦公室,香港,2009年 ©康蘭絲。康蘭絲用兩小時搬開書本,拍攝想要的照片。「改變角度,就能改變事物的模樣。」
樂山大佛,中國,1986年 ©康蘭絲 樂山大佛,中國,1986年 ©康蘭絲
中國,1985年 ©康蘭絲 中國,1985年 ©康蘭絲
浙江杭州,1995年 ©康蘭絲r 浙江杭州,1995年 ©康蘭絲r
夜蓮,浙江杭州,2001年 ©康蘭絲 夜蓮,浙江杭州,2001年 ©康蘭絲
四照花山,賓夕凡尼亞尤寧維爾,2021年 ©康蘭絲 四照花山,賓夕凡尼亞尤寧維爾,2021年 ©康蘭絲

為伊指點再來緣

 

攝影一直是康蘭絲生命的一部分。九歲時,父親給她第一部相機,中學年代,她一直是校報攝影師。1969年,十八歲的她上特拉華大學攻讀繪畫,兩年後赴紐約,改讀時裝設計。1973年,白天在聯合國上班,夜間上學的康蘭絲,課餘修讀攝影師菲臘.侯斯曼的心理描摹課,侯斯曼看出她是攝影師材料,問她,為何修讀時裝設計?答不出的問題,開啟的卻是下半生尋幽探勝的刻骨之旅。

 

1980年,在耶魯大學研究院深造期間,她隨中國畫史學者班宗華研習明代中國繪畫。對中文和中國文化一竅不通的她,問教授可否放棄修讀。不料班宗華希望班上有不同觀點,回絕了她。其後,康蘭絲跟同學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親手打開並端詳卡佛藏品中的唐代和明代畫卷。看到畫中的岩溶山水,她不解問,為何畫家會構想出這些奇異風景。班宗華卻道,這是真的。那一刻,她決定必須去灕江,親炙奇特山水。

 

一期一會

 

1984年,在杭州西湖漫步期間,康蘭絲偶遇一棵準備秋剪的樹,旁邊有梯;在她眼中,仿如通往天國。當時,她每天只能拍十張照片。那是清早,她小心翼翼,將一張菲林曝光。餘下在中國的九個月,她時刻想着這幅照片,深怕拍攝一刻,有人在鏡前走過。完美無瑕的相片,最後被策展人約翰.薩考斯基,選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館藏。

 

等你,在雨中

 

1995年,她回到杭州。那時正值雨季,泛滿水光,她需要靠近景物拍攝。一池的蓮花枝榦,像恣意的書法,寫滿鏡頭。十多年後,這光明寧靜的世界,給予康蘭絲無限慰藉:2018年,她回到蘇杭荷塘,望着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拍攝蓮花,懷念最愛的母親。

 

冬日裏,蓮藕黏附着衰頹的根莖,田田的蓮葉,融化湖面的冰。「它們看上去像粉筆畫。這是很冷,卻異常美麗的世界,我要『畫』下它——我視自己的相作為畫。」

 

新冠疫症期間,康蘭絲開始製作圓形相片。「這是奇特和從未有過的時空,無始無終,就像圓形。有時,我們需要短小精悍的敘事,有時是長篇。一些情況,則需要崇高和無限的形式。」

 

一生無悔的藝術家,對將在社會邁開闊步的中大生,有何寄語?「有規劃是好的,但開放心胸,讓事情自然發生也很重要。如果你半路愛上其他事物,情有獨鍾,別害怕跟隨新的方向走。」千迴百轉,終覓得心之所愛的康蘭絲,用一生,活出信念。

 

 

CUHK in Focus

文/Amy Li
攝/Keith Hiro

 

[按此瀏覽康蘭絲網頁]

探索其他故事

文學院故事 2024年9月20日

紀實攝影永不過時 – 新聞攝影名家劉香成下月到中大分享攝影人生

了解更多
文學院故事 2024年9月9日

文藝復興的全球視角

了解更多
文學院故事 2024年6月25日

教育宗教心理學三劍合壁—— 周惠賢博士推動「和平教育」 促進青少年及社群心靈健康

了解更多
文學院故事 2024年5月23日

史學名家梁元生談學歷史的意義

了解更多
cuhk arts

香港中文大學
馮景禧樓2樓文學院院務處

電話:+852 3943 7107 傳真:+852 2603 5621 電郵:arts@cuhk.edu.hk

Footer menu

  • 教與學
    • 本科課程
    • 研究院課程
    • 課程搜尋
    • 學術及教學單位
    • 教與學成就
    • 助學資源
    • 校曆
    • 學術誠信
  • 學術研究
    • 研究項目
    • 研究資助
    • 研究中心及實驗室
    • 研究獎項
  • 消息及活動
    • 學院活動
    • 學院動態
    • 文學院故事
    • 中大駐校藝術家計劃
  • 關於我們
    • 關於文學院
    • 院長的話
    • 院長辦公室
    • 院務會及委員會
    • 聯絡我們
無障礙支援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版權所有 © 2025。保留所有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關注中大文學院
× Popup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