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uhk arts
  • Sitemap

  • Useful Links

  • Staff Intranet

  •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Overview

    View Overview
    •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 Postgraduate Admissions
    • Programme Finder
    • Academic and Teaching Units
    • Achievements
      • Dean’s List
      • Teaching Awards
    • Support and Opportunities
      • Scholarships & Awards
      • Exchange and Internship
      • Academic Advising
      • Teaching Grants
    • University Almanac
    • Academic Honesty
  •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Overview

    View Overview
    • Featured Research Projects
    • Research Funding
      • Research
      • Publications
      • Conferences and Travel
    • Research Centres and Laboratories
      • Affiliated Research Centres under Faculty
      • Research Centres and Laboratories under Departments
    • Research Awards
      • Outstanding Research Impact Award
      •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 Young Researcher Award
      • Postgraduate Research Output Award
      • Young Scholars Thesis
  • News and Events

    News and Events Overview

    View Overview
    • Upcoming Events
    • Faculty Highlights
    • Stories
    • CUHK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me
  • Alumni Connections

  • About Us

    About Us Overview

    View Overview
    • About the Faculty
    • Dean’s Message
    • Dean’s Office
    • Faculty Board and Committees
    • Contact Us
  • Change Language
    • Eng
    • 繁
    • 简
  • 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Top Searches
  • Programme Finder
  • Featured Research Projects
  • Upcoming Events
  • Support and Opportunities
People searched for
  • About the Faculty
  • Faculty Highlights
  • Achievements
  • Dean's Office
Search
cuhk arts
Search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News and Events
Alumni Connections
About U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Overview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ostgraduate Admissions
Programme Finder
Academic and Teaching Units
Achievements
Dean’s List Teaching Awards
Support and Opportunities
Scholarships & Awards Exchange and Internship Academic Advising Teaching Grants
University Almanac
Academic Honesty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Overview
Featured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 Funding
Research Publications Conferences and Travel
Research Centres and Laboratories
Affiliated Research Centres under Faculty Research Centres and Laboratories under Departments
Research Awards
News and Events
News and EventsOverview
Upcoming Events
Faculty Highlights
Stories
CUHK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me
About Us
About UsOverview
About the Faculty
Dean’s Message
Dean’s Office
Faculty Board and Committees
Contact Us
Sitemap Useful Links

Staff Intranet

  • Eng
  • 繁
  • 简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Top Searches
  • Programme Finder
  • Featured Research Projects
  • Upcoming Events
  • Support and Opportunities
People searched for
  • About the Faculty
  • Faculty Highlights
  • Achievements
  • Dean's Office
Stories

大學引入手語教育 聾人有人權 鄧慧蘭向亞洲開拓共融美麗新世界

Name: 鄧慧蘭教授
Department: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如果要在短篇幅寫鄧慧蘭教授與聾人教育,在漫長三十年歷程裏,只能記點點滴滴。那點點滴滴如一片一片畫面,她總是向前望,例如,看着法籍中國語言學家游順釗送她的書法「籍貫黃土地,信仰故鄉情」,她總是欣喜微笑着,深情藏着公義。

 

研究手語是孤單的,鄧慧蘭教授與上一代留法學者游順釗在學術裏相知,他在八十年代提出手語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學,而在今天她眼中,聾人語言,並非單一無聲,而是充滿動作及表情的優美世界,就如三月十四號那一天。

 

那一天,在香港中文大學李達三樓的課堂裏,穿着粉紅色衛衣的一年級學生Heidi,架着秀氣幼框眼鏡,長髮垂到胸前,一雙纖巧小手百變比劃着,動靜柔美。她以香港手語評論錄影片段裏手語的準確度,尤如老師看文章,評改語法。她認為,部分手勢因「打手語的人太過緊張」,有點不足。

 

在口語及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下,天生沒有耳蝸的 Heidi,從幼稚園至中學,一直在夥伴主流學校接受口語及手語雙語教育,參與主流公開試,最後成功進入中文大學雙渠道雙語研究兩年制銜接文學士課程。另一位聽障學生 Ricky,在聾校畢業後,進入此共融教育計劃工作,曾是 Heidi 的聾老師,後來在公開大學修讀心理學高級文憑,曾經嘗試報考其他大學,因為沒有手語傳譯被迫放棄,至去年獲得中大取錄,現在和 Heidi 是同學。

 

那天的課堂名為「手語語言學:語音學及音系學」,絕大部份是健聽學生,因為Heidi 及Ricky 修讀此課,學系特別為兩人提供即時手語傳譯。兩位傳譯員在課堂上,分別用手語及口語相向即時傳譯,所以旁聽的記者知道Heidi 在表達甚麼。

 

爭取使用手語溝通,是聾人的人權。這樣一幅香港聾人在手語輔助下接受大學教育的畫面,是多少前人努力種下的果?

 

「就是有人明白要把手語放在學校,它才有承傳機會。」這個人就是鄧教授,她是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於 2003 年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現為中心主任),2004 年創立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創系系主任),2016 年成立香港第一個以推廣手語雙語為目標的社會團體(NGO)「語橋社資」。多年來,她研究、發展聾人手語作為學術學科,支援本地聾生以手語和口語接受教育,又創立亞洲首個手語雙語共融計劃,幫助其他亞洲國家成立手語語言學,培養手語老師及研究者,為區內聾人創造優質教育機會,新加坡、澳門及大陸等地也獲支援。她的中心,每年發奬學金給兩名亞洲學生來中大修讀手語語言學碩士課程,包括來自斯里蘭卡、日本、柬埔寨及越南的學生。

 

記者訪問當天,在中心內遇到來自印尼的聾碩士男生在午飯,不丹的健聽碩士女生,總是在電腦前工作。不管甚麼學生,甚麼人,見到 Gladys(鄧教授),總展現由衷笑意。

相中表達了六個手語,左邊從上至下代表支持、尊重、平等;右邊則是手語、學生、讀書。這也是鄧慧蘭(中)推廣聾人手語教育的理想。 相中表達了六個手語,左邊從上至下代表支持、尊重、平等;右邊則是手語、學生、讀書。這也是鄧慧蘭(中)推廣聾人手語教育的理想。 游順釗送贈給鄧教授的書法作品。 游順釗送贈給鄧教授的書法作品。
在鄧教授的課堂上,健聽和聽障學生會一起上課。 在鄧教授的課堂上,健聽和聽障學生會一起上課。 鄧教授於 2003 年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2004 年為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創系主任。 鄧教授於 2003 年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2004 年為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創系主任。
Heidi 和鄧教授做出尊重、手語和手勢;外籍講師和Ricky兩勢合為「人權」的意思。他們希望社會尊重使用手語的人權。 Heidi 和鄧教授做出尊重、手語和手勢;外籍講師和Ricky兩勢合為「人權」的意思。他們希望社會尊重使用手語的人權。 聾學生Heidi與Ricky跟鄧教授一起用手語表達了聾人要手語翻譯才可有效接受教育。手勢意思,從左至右:手語、翻譯、要。 聾學生Heidi與Ricky跟鄧教授一起用手語表達了聾人要手語翻譯才可有效接受教育。手勢意思,從左至右:手語、翻譯、要。
相中表達了六個手語,左邊從上至下代表支持、尊重、平等;右邊則是手語、學生、讀書。這也是鄧慧蘭(中)推廣聾人手語教育的理想。 相中表達了六個手語,左邊從上至下代表支持、尊重、平等;右邊則是手語、學生、讀書。這也是鄧慧蘭(中)推廣聾人手語教育的理想。
游順釗送贈給鄧教授的書法作品。 游順釗送贈給鄧教授的書法作品。
在鄧教授的課堂上,健聽和聽障學生會一起上課。 在鄧教授的課堂上,健聽和聽障學生會一起上課。
鄧教授於 2003 年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2004 年為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創系主任。 鄧教授於 2003 年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2004 年為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創系主任。
Heidi 和鄧教授做出尊重、手語和手勢;外籍講師和Ricky兩勢合為「人權」的意思。他們希望社會尊重使用手語的人權。 Heidi 和鄧教授做出尊重、手語和手勢;外籍講師和Ricky兩勢合為「人權」的意思。他們希望社會尊重使用手語的人權。
聾學生Heidi與Ricky跟鄧教授一起用手語表達了聾人要手語翻譯才可有效接受教育。手勢意思,從左至右:手語、翻譯、要。 聾學生Heidi與Ricky跟鄧教授一起用手語表達了聾人要手語翻譯才可有效接受教育。手勢意思,從左至右:手語、翻譯、要。

社會不公義 關鍵時刻的堅持

 

改變,放在鄧慧蘭教授身上,是一個理想。當年她到英國愛丁堡修讀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就是想改變香港學生老是學不好英文的狀況。後來,她任教中大時,遇到一位研究香港手語的美國同事,讓她接觸「神秘」的聾人社群及手語,決定接手研究,至今三十年了。從手語認識聾人社群,看到社會不公義(social injustice ),社會不認識聾人需要,不認識手語,錯誤觀念,令聾人失去很多機會。「最簡單,學校沒有手語翻譯,不給予資源,聾人不能更有效有彈性用雙語溝通,就容易失去讀大學的機會。很多問題加在一起,令聾人世世代代都損失了很多機會。

 

行公義,在聾人教育裏,是一條漫長的路。

 

八十年代開始,政府推廣共融計劃,讓聽障學生進入主流學校,鄧教授卻看到問題所在:「聾生在主流學校扮正常人,沒有手語教學;聾校沒有優質(包括手語)教育,去了主流學校也被卡住了。」

 

「他們(聽障人士)可不可以做到普通人? 」記者問。

 

「若果你牽制他們語言的 flexibilty(彈性), 他們更難做到普通人,如果你給他們不同語言發展(包括熟悉的手語),其實可以在不同群體游走, 令他們 to be nearing a normal person(邁向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2003 年她跟教育局合作,取得優質教育基金在聾校試行三年手語教育,之後停止了。那時候,因為錯誤觀念,害怕被標籤為聾人,政府、家長及聾校,都放棄用手語教育聾生。關鍵時刻,作為一個應用語言學家,她堅持正確觀念,堅持人性關懷,「當你研究十多年,看到聾生被忽略,不去扶正教育,那是對不起這班小孩子。其實,我大可不管,我是研究語言教育的,本來跟我無關。」

 

幾次訪談,鄧教授散發天生親和力,願意到聾人中心與她共事的,包括曾在教育局處理聾生工作的專業人員。2006年她撥開暗湧,成功獲馬會撥款 6,400 萬元作種子基金,開創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如果當時停止,便再沒教手語的恆常地方。我覺得不可以停,否則 back to square one,全港聾校生不知要捱幾多世紀才有轉變。」結果,她推動整個亞洲聾人教育的轉變。

 

用手語認識聾人 開枝散葉

 

參與這計劃的三間主流學校包括平安福音堂幼稚園、獻主會小學及聖母院書院,每年一條龍式每級取錄最多六名聾生,為他們提供全面手語傳譯學習,校內聾生及健聽生都受惠於手語學習。Heidi 就是此計劃第一位成功入讀大學的聾生。今天,她說中大越來越多健聽學生對手語學感興趣,這對聾人活在真正獲接納的世界,有着開枝散葉的效應。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自 2008 年在中國生效,並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公約》第 30(4) 條表明殘疾人士「特有的文化和語言特性,包括手語和聾文化,應當有權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獲得承認和支持」。鄧教授說,澳門政府已經實施,向每一位聾人學童,每年提供 85,000 元的資助額,如果香港也實施,這足以在課堂上為聾童聘用手語傳譯。

 

按統計,香港每年大約有二百個新生嬰兒存在不同程度的聽障問題。鄧教授小時候在弱勢家庭中成長,在乎公平,心靈柔軟,想起 Ricky 上課的樣子,她微笑着說:「我好喜歡他望着傳譯的表情,睩大眼,一直望,好似不想漏了資訊,這一種聾人渴求知識,通過眼,取得知識,那心情,是開心的,因為,你終於看到聾人有機會讀書,而且成功。」

 

不公義存在,因為沒有公平機會,聾人才會失敗。這是鄧慧蘭很清晰的心語,告誡着她,仍需努力。

 

 

特約記者:冼麗婷

攝影:謝榮耀

原文【Yahoo 新聞報道】

Explore More Stories

Stories 20 Sep 2024

Ar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 Prize-winning photojournalist Liu Heung Shing has a date with CUHK in October

Explore More
Stories 09 Sep 2024

A True Renaissance Man

Explore More
Stories 25 Jun 2024

Dr. Chow Wai Yin Integrat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Education, Religion and Psychology, Promoting Peace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th and Communities

Explore More
Stories 23 May 2024

Taking history public: Professor Leung Yuen-sang’s game-changing innovation at CUHK

Explore More
cuhk arts

Faculty Office of ARTS
2/F, Fung King Hey Build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 +852 3943 7107     F. +852 2603 5621     E. arts@cuhk.edu.hk

Footer menu

  • Teaching and Learning
    •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 Postgraduate Admissions
    • Programme Finder
    • Academic and Teaching Units
    • Achievements
    • Support and Opportunities
    • University Almanac
    • Academic Honesty
  •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 Featured Research Projects
    • Research Funding
    • Research Centres and Laboratories
    • Research Awards
  • News and Events
    • Upcoming Events
    • Faculty Highlights
    • Stories
    • CUHK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me
  • About Us
    • About the Faculty
    • Dean’s Message
    • Dean’s Office
    • Faculty Board and Committees
    • Contact Us
Accessibility Privacy Policy Disclaimer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Faculty of Ar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ollow CUHK ARTS on
× Popup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