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
陳劍鍠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
2016
                                                                            
| 陳劍鍠 | 文字般若、文藝創作與佛法實踐——以星雲大師《星雲說偈》為例 | 
| 廣興 | 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解 | 
| 黃文斌 | 1980年代星雲大師對馬來西亞佛教之影響探析 | 
| 陳金輝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在馬來西亞的開展及其影響 | 
| 釋妙願 | 從《無聲息的歌唱》探討星雲大師青年時期的佛教革新思想 | 
| 黃夏年 | 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佛教 | 
| Phramaha Suthit Oboun | The Coexistence of the ASEAN Community: Concepts and Practices in accordance with Religions | 
| 朴永煥 | 論韓國學術界對臺灣人間佛教的解讀與認識 | 
| 翟本瑞 | 人間佛教在東亞地區現世開展的理論基礎 | 
| 黃國清 | 人間佛教與道德領導 | 
| 梁世和 | 尋求化解文明衝突之道——一行禪師人間佛教思想探析之一 | 
| 阮荷安 | 一行禪師的入世佛教思想與越南人間佛教探析 | 
| 洪濤 | 從《壇經》異文和話語策略探討大乘佛教在中土開展的壓力——兼談日本和美國漢學家的經文研譯 | 
| 何燕生 | 試論當代日本大學生對「生活禪」的理解——一份大學生的課堂問卷調查報告 | 
| 邱高興 | 人間佛教與社會參與——基於佛光山人間佛教實踐的考察 | 
| 釋永有 李憶容 | 生命的奇蹟:實踐人間佛教之生命轉化實例探討 | 
| 尤惠貞 | 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以「佛教哲學與生命教育」課程為例之論析 | 
| 馮樹勳 江浩民 | 香港小學校佛化生命教育初探 | 
| 釋慧裴 | 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最新實踐:高雄大樹國際水果節 | 
| Robert Shaw | The Venerable Monk Xuyun’s Life as an Exemplar for Humanistic Buddhism(以虛雲老和尚之一生所代表的人間佛教) (1948-1953) | 
| 藤本淨彥 | 日本仏教の転換點:法然(1133-1212) ——「人間浄土と弥陀浄土」の話題の中で | 
| 黃公元 | 人間佛教生活禪在中國大陸的開展 | 
| 邢東風 | 中日佛教交流與中國近代佛教的社會事業 | 
| 黃仁奎 | 韓國前近代比丘尼和佛敎 | 
| 吳光正 | 赴日禪僧的在地化及其文學創作——以宋元明清為中心 | 
| 陳永革 | 即佛行是行:論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人文傳統 | 
| 劉宇光 | 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佛教社會運動的演變:從1960-2000年代 | 
| 闞正宗 | 慈航法師在南洋的人間佛教事業——以檳城、新加坡菩提學校為中心 | 
| 山崎岳 | 倭寇與華僧:明代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國佛教 | 
| 崔中慧 | 民國初期香港人間佛教——以東蓮覺苑為例 | 
| 釋福念 | 越南比丘尼的教育使命 | 
| 黃惠菁 | 從佛教福田思想看蘇軾的社會救濟 | 
| 徐郁縈 | 護法興學:戰後星洲「人間佛教」的思潮與實踐(1946-1950) | 
| 侯利萌 | 宋元時期赴日僧人研究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