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學術講座

2023

講題:

永明延壽相關文獻的整理及其意義

講者:

劉澤亮教授 (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廈門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永明延壽是唐末、五代、宋初的重要佛教思想家,現存著述達19種,後世還出現了20多種有關《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抄撮性、注釋性著述,以及以延壽為主角的傳記類、小說戲劇類作品,其影響力貫通了宋以後的中國乃至東亞的佛教史、佛學思想史。永明延壽的著述及其後世基於時代語境對其形象、著述的塑造與詮釋,事實上構成了一門專門性的學問——「延壽學」,這一課題希望引起學界廣泛、共同的關注。

講者簡介

劉澤亮教授,現任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廈門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佛教哲學,主編「佛學與人文」學術叢書,多年來致力於永明延壽相關著述的整理與研究,出版《永明延壽禪師全書》(上中下)(點校整理),《永明延壽相關文獻集成》(上中下)(點校整理)(即出)等。

講題:

「佛光人」與身份認同

講者:

勞悅強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日期: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從源頭上講,「人間佛教」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太虛大師(1890-1947)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後來經過在台灣不少曲折的發展,最後由佛光山星雲大師(1927-2023)於2001年發表〈人間佛教的藍圖〉,公開揭櫫的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時間上跨入新千禧,在佛教思想史上,佛光山人間佛教都可謂突破。在正式宣稱「人間佛教」的主張之前,星雲大師於1981年早已經提出「佛光人」的說法,無疑有其特殊意義,但至今似乎還沒有學者深究。由於佛光山人間佛教日漸深入民間,影響廣泛,自然而然給予人一個通俗的印象,似乎沒有什麼學術色彩。目前許多有關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研究,學術性質都不明顯,這也許會影響讀者對人間佛教本身的學術淵源的認識。講座將嘗試從學術立場來分析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進而追溯「佛光人」這一名稱的緣由,說明它的實際意義在於身份認同,藉此示範一種「人間佛教」的學術研究方法和取向,同時證明學術研究和宣教未嘗不可以結合為一。

講者簡介

勞悅強教授,現任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涉及先秦諸子思想、漢魏晉南北朝儒、道、釋三教互融、宋明理學、佛教講經以及中國古代婦女史等等。學術著作分别刊登於歐、美、日本以及新、馬、中、港、台各地。中文著作包括《文内文外—中國思想史中經典詮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初版,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1年簡體字版)。英文著作則包括《劍橋中國史》第二册(六朝卷)中《清談與玄學》一章。

講題:

解脫與療癒之間——佛教與心理學對話經驗之分享

講者:

郭朝順教授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日期: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講者執行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教與心理學跨域對話」歷時三年的大型整合計畫,一開始從較為全面性的對話平台的嘗試建構入手,後來逐漸理解全面對話的困難,於是第二年改由以苦之成因及苦之之療癒,作為對話重心,逐漸拉近對話的距離;第三年則邀請心理學家與佛教學家共讀佛教文本,使對話逐漸深化且彼此互相啟發。此次演講將呈現這三年來對話經驗之困難與收獲,並介紹講者所嘗試建構的三學增上的佛教心理療癒模式,以供未來有意從事跨域對話,或者有意進行佛教心理療癒理論研究者之參考。

講者簡介

郭朝順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專長天台宗哲學、華嚴宗哲學、佛教詮釋學、佛教文化哲學。著有《佛學概論》(林朝成、郭朝順合著,台北:三民書局)、《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台北:里仁書局)、《佛教文化哲學》(台北:里仁書局)、《華嚴經四十菩薩行》(台北:華嚴蓮舍)等專書及論文數十篇。

講題:

中國現代佛教史上的武昌學派和金陵學派

講者:

何建明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及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日期: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在近代中國佛教史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佛教文化教育機構,一個是位於南京的由歐陽竟無創辦並主持的支那內學院,另一個是位於武昌的由太虛大師創辦並主持的武昌佛學院。太虛大師和歐陽大師都同出於清末楊仁山之門,於民初同為佛教復興運動之領袖,並於1922年各自在南京和武昌建立現代佛學教育和研究機構,不僅共同開創了中國現代佛教文化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教內外的佛教文化高僧大德和學術人才,而且由於都很重視佛教學術研究,並多次發生學術論爭,呈現出相互影響又各具風格的學術旨趣,尤其是對於佛教的契理性與契機性、佛學的原佛性與中國化等重大問題產生嚴重分歧,形成了中國現代佛教史上影響深遠的兩大學派——以太虛大師為主帥的武昌學派和以歐陽竟無為主帥的金陵學派。

講者簡介

何建明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及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出版專著《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晚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人間佛教與現代港澳佛教》《近代中國宗教文化史研究》等,主編《中國地方誌佛道教文獻匯纂》《道藏集成》、《道教學刊》、《老子道文化研究》等。

講題:

禪宗傳衣說的形成

講者:

程正教授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禪學科教授)

日期: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傳衣說以禪宗的傳法袈裟為核心,是構建早期禪宗祖統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本次講座中,將根據各種早期禪宗文獻的記錄,對傳衣說的形成,進行有序梳理,進而思考其給禪宗祖統說的最終成型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講者簡介

程正教授,現任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禪學科教授,主要研究敦煌禪宗文獻和中國禪宗史。著有《禪學研究入門〔第二版〕》(共著,大東出版社,2006)、《敦煌禪宗文獻分類目録》(共著,大東出版社,2014),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講題:

明代佛教大藏經的刊刻

講者:

龍達瑞教授 (西來大學)

日期: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地點:

ZOOM Meeting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英文

講座簡介

《永樂北藏》是明成祖(1402-1424年在位)於1419年在北京刊刻的一部大藏經,初刻竣工於1440年。明神宗(1573-1620在位)時增加了41函,總計為 6771卷。經過500多年的滄桑,多數印本毀於災害或戰亂。存世的《永樂北藏》僅有約30餘套,多有殘缺。我自2009年起開始對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保存的一套不全的《永樂北藏》進行研究,發現了一些新材料,十餘年來,走訪了中國、美國、波蘭珍藏有《永樂北藏》的圖書館二十多處。通過親自翻檢大藏經,認識到每部大藏經都有其特點。如皇帝的敕令、題記、印章、捐資人、閲讀大藏經的讀者、護板的綢緞等過去研究中忽略的問題。

講者簡介

龍達瑞博士,199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畢業後旋即獲得美国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獎學金,翌年獲得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奖學金。2009年和2020年兩次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獎學金,到該校圖書館做研究。曾三次訪問波蘭亞蓋隆大學,查閲《永樂北藏》。2017年重新發現久已失傳的用金粉書寫的《妙法蓮華經》西夏文殘本,彌足珍貴。
研究中國佛教大藏經,以《永樂北藏》為主。主編了《刻印時代的佛教大藏經》(英文),2020年由英國Routledge 出版社出版。目前担任《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的主編。此刊物由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

講題:

漢文大藏經的發展史:從稿本到印本

講者:

龍達瑞教授 (西來大學)

日期: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英文

講座簡介

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佛經的翻譯起了重要作用。數以百計的經文由梵文或中亞語言翻譯為中文,形成了經律論三藏為主的文獻,加上大量中國佛教徒的論述,稱之為“一切經”,或“大藏經”。

宋太祖在開寶四年(971)下令用雕版技術刊刻大藏經,即《開寶藏》,刻了十二年,用了十三萬塊木板。從宋代起到近代,中國大約刊刻了二十多部大藏經。新的王朝建立後,國泰民安,統治者召集高僧和學者校點大藏經。這幾乎成為一種定式。 佛教大藏經見証了帝王的合法性、佛教的發展、宗教信仰、朝廷與佛教寺院的關係,甚至當地人民的習俗。

講者簡介

龍達瑞博士,199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畢業後旋即獲得美国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獎學金,翌年獲得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奖學金。2009年和2020年兩次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獎學金,到該校圖書館做研究。曾三次訪問波蘭亞蓋隆大學,查閲《永樂北藏》。2017年重新發現久已失傳的用金粉書寫的《妙法蓮華經》西夏文殘本,彌足珍貴。

研究中國佛教大藏經,以《永樂北藏》為主。主編了《刻印時代的佛教大藏經》(英文),2020年由英國Routledge 出版社出版。目前担任《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通訊》的主編。此刊物由亞利桑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

講題:

佛教釋經學的當代任務與問題

講者:

呂凱文教授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日期: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佛教」的華語理解有著多種意涵,它可以限縮地指涉「佛陀的言教」(巴利語Buddhasāsana),它更可以廣泛地理解為宗教信仰型態的「佛教」(英語Buddhism)。不論何者意涵,佛教作為一種成文宗教,它在古代與當代的世界流傳時,其教義體系、實踐技術乃至於倫理規範往往很難不透過權威性的聖典與固著化的文字型態來確立與完成。為此,問題在於:如何合宜地建構某種佛教釋經學,探索其任務並解析古代與現代遭逢的問題,藉此讓佛陀言教的意義對當代的經驗世界開放,即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次講座即以此為線索進行初步思考。

講者簡介

呂凱文教授,現職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擔任過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終身學習學院院長、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宗教學研究所所長、巴利學研究中心主任、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亦擔任過澳洲南天大學應用佛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以及台灣正念學學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催眠學學會創會理事長。主要學術興趣為佛教哲學、宗教學、詮釋學、正念學、催眠學,以及巴利佛典翻譯實務。

講題:

What Role does Chinese Buddhism Play in the German Academic Landscape?

講者:

Dr. Carsten Krause (Hamburg University)

日期: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時間:

19:00-21:00 HK Time

形式:

Webinar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English

Lecture Description

In the rich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Germany, Chinese Buddhism played a rather subordinate role. But it was in the focus of many more German scholars than one would think. In order to trace the scholarly engagement with Chinese Buddhism in Germany,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on many different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especially for the early period it is important to deal intensively with the individual fates of the scientists and the respective historical contex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presentation shows how research on Chinese Buddhism in Germany has developed to date and pose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Speaker Profile

Dr. Carsten Kraus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at Hamburg University

講題:

禪法東盛:《宗鏡錄》的思想及其影響

講者:

柳幹康教授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日期: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 微信視頻號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微信視頻號:香港中大人間佛研中心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宗鏡錄》是東亞佛教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它由五代時期的禪僧永明延壽(904―976)所著,共一百卷。延壽以禪宗所傳之一心爲核心,統攝以往佛教所有的思想與實踐。到了宋代,《宗鏡錄》被公認爲佛教正統學說,并被收入到大藏經。它不僅對後代的中國,而且對朝鮮、日本兩地的佛教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講座將簡要介紹《宗鏡錄》的思想內容,及其在中、朝、日三地不同的容受情況,進而探討《宗鏡錄》在中國禪宗走向興盛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講者簡介

柳幹康教授,2013年於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主要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史。著有《一心萬法:延壽學研究》(共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永明延壽と『宗鏡錄』の研究:一心による中國佛教の再編》(單著,法藏館,2015)、《最澄・空海將來『三教不齊論』の研究》(共著,國書刊行會,2016待刊)。代表性論文有〈永明延壽「官錢放生」説の成立と變遷〉(《禪學研究》100,2022)、〈延壽の立ち位置:時代の轉換期における禪の捉えなおし〉(《中國:社會と文化》37,2022)等等。

講題:

A Debate Over Self-Power and Other-Power: The Nianfo Yuantong 念佛圓通 of Ogurusu Kōchō 小栗栖香頂 and Yang Renshan's 楊仁山 Response

講者:

Prof. Charles B. Jones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日期: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時間:

19:00-21:00 HK Time

形式:

Webinar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English

Biography

Charles B. Jones was born in North Carolina in 1957, but grew up in a military family that moved frequently both within the U.S. and abroad. He graduated from 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 (Kentucky) in 1980 with a degree in music, and went on to earn the Master of Theological Studies cum laude from the Divinity School of Duke University in 1988 and the Ph.D. in History of Relig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n 1996.

Since joining the faculty of the STRS in the fall of that year, he has pursued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Christian practice of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He has also taught courses for Virginia Theological Seminary and the Smithsonian Associates, and recorded a set of lectures on theories in religious studies for The Teaching Company. He has consulted with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and was a Fulbright scholar in Taiwan during the 2004-05 academic year.

Abstract

This lecture will explore over Pure Land doctrine between a Japanese Jōdo Shinshū missionary to China named Ogurusu Kōchō 小栗栖香頂 (1831–1905) and the renowned lay Buddhist and publisher Yang Wenhui 楊文會 (or Yang Renshan 楊仁山, 1837–1911). Yang had received a copy of Hōnen’s Senchaku hongan nenbutusu shū 選択本願念佛集 (Anthology on the Nenbutusu of the Select Original Vow). Finding its interpretation of Pure Land objectionable, he wrote some comments on it and sent it back to Japan, where it came to Ogurusu’s attention. Ogurusu defended Hōnen’s teaching with a work called Nianfo yuantong 念佛圓通. Yang responded with a critique called Ping Xiaosuqi nianfo yuantong 評小栗栖香頂 (Critique of Ogusuru’s Nianfo Yuantong). Ogurusu was by then too ill to respond further, so a fellow missionary, Ryūsen 龍舟 (1861–1931), took up Yang’s objections in a 1901 work called Nenbutsu entsū tudusen 念佛圓通続貂 (Continuation of Nianfo Yuantong). With that the exchange ended. This lecture will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is controversy, reviews some of its arguments on self-power and other-power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the generation of bodhicitta, and offers some conclusions.

講題:

樹幢異土:二十世紀漢傳佛教北美傳播模式

講者:

釋融道教授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宗教學院、東亞研究系助理教授)

日期: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 微信視頻號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微信視頻號:香港中大人間佛研中心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始,隨著美國、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變,以及亞洲各國地緣政治等因素,美加兩國華人移民人數逐漸增加,漢傳佛教也因此而步入了一個穩定的發展期。相較於後期的台灣人間佛教教團,這些早期的漢傳佛教寺院規模較小,傳播模式亦較錯綜複雜,但卻為漢傳佛教在北美的弘揚與傳播奠下了不可忽視的基礎。本講座試圖通過居士佛教、學僧網絡及法脈網絡探討並分析二十世紀漢傳佛教在北美的傳播模式。

講者簡介

釋融道,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宗教學院、東亞研究系助理教授,歷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計劃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傳佛教現代化、佛教教育、法脈網絡、跨國佛教與身份認同。專著有 Citizen Bodhisattvas: Education, Student-Monks, and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Brill: forthcoming).

講題:

Book Talk: Mapping Modern Mahāyāna: Chinese Buddhism and Migr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 Modernity

講者:

黃穎思教授 (西來大學)

日期: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時間:

10:00 - 12:00 HK Time

形式:

Webinar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

語言:

English

Lecture Description

Jens Reinke, Assistant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talks about his recent book Mapping Modern Mahayana: Chinese Buddhism and Migr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 Modernity (De Gruyter, 2021). The book presents a multi-sited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Buddhist order Fo Guang Shan. It explores the order’s modern Buddhist social engagements by examining three globally dispersed field sites: Los Ange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ronkhorstspruit in South Africa, and Yix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ata collected at these field sites is embedd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broader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on Buddhism, modernity,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By examining how one particular modern Buddhist religiosity that developed in a specific place moves into a global context, the book provides a fresh view of what constitutes both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Buddhism while also exploring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fabrics that underli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globalization.

Speaker Profile

Jens Reinke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Assistant Chair at the Religious Studies Department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t University of the West.
His research explore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Buddhism as practiced by ethnic Chinese all over the globe.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ynamics of colonialism, globalization, and ethnic Chinese migration, Jens Reink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e manifold ways ethnic Chinese employ and adapt Buddhist ideas and practices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His recent book Mapping Modern Mahayana: Chinese Buddhism and Migr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 Modernity, presents a multi-sited ethnography of Fo Guang Shan temples in Taiwan, Los Angeles, South Afric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pping Modern Mahayana is published by De Gruyter.
His current research builds on the first book in that it continues to explore non-Western modern religiosities. Instead of focusing on one organization, however, this project explores Buddhist engagements that build an important inner-Asian transnational space. His second book, Buddhist Bricolages in the Southern Sinosphere: The Southbound Transnationalism of Taiwanese Buddhists, will explore translocative Buddhist entanglements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Jens Reinke’s areas of expertise include Buddhism in sinophone societies worldwide, ethnic Chinese migration and diaspora, Buddhist border-crossings and mobilities, and Buddhism and global modernity.

講題:

佛典詮釋與「過度詮釋」:以如來藏經典的當代詮釋為例

講者:

楊維中教授 (南京大學哲學系)

日期: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 微信視頻號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微信視頻號:香港中大人間佛研中心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如來藏思想是中國化佛教宗派建構自己教義體系的最主要的思想來源。一百多年以來,如來藏思想一方面獲得了包括歐美、日本在內的佛教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和較為充分的研究,另一方面,如來藏思想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的危機。近代以來針對如來藏經典的反思或「批判」,在方法上顯現為「文獻考據」與「義理辨析」的交替使用。本講座主要針對以「哲學」或者「學術」方法對如來藏經典的解構而作自己的反思。
如來藏思想從其「本意」而言,竭力反駁的就是將如來藏與「梵我」混淆的說法。佛教經論中屢屢說及的如來藏、佛性與外道所說的「梵我」以及凡夫所執持的「實我」是不容混淆的。「如來藏」思想揭示了眾生皆具解脫成佛的根據和可能,而本覺思想則在此基礎上將其發展成為一種「樂觀的人性論」。一百年來認定如來藏是「實體」而取消如來藏經典的合法性的做法,是典型的「過度詮釋」。

講者簡介

楊維中教授,現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三論宗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南京大學水西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江蘇佛學院慈恩學院副院長。主要著作有《道生大師傳》、《新譯〈佛國記〉》、《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經典詮釋與中國佛學》、《唯識無境:佛教唯識觀》、《中國佛教心性論研究》、《中國唯識宗通史》、《中國佛學》、《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等,是賴永海先生主編《中國佛教通史》的主要作者;另,主編十卷本《蘇州佛教通史》,即將出版。

講題:

錯置的時間與救贖:以說一切有部之觀點為例

講者:

吳畏博士 (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講師)

日期: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 微信視頻號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微信視頻號:香港中大人間佛研中心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在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和宗教中,都存在對“時間”的基本意識和討論。在這些傳統裡,時間的起點往往與創世的神緊密相連,而時間觀念也構成西方哲學對於問題追索的一個進路。但是關於時間本身的問題是否能用另外的思維方式來解釋,在這方面,佛教特別是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提出時間是由未來流向過去的觀點。有部這樣理解時間的方式似乎成了一個時間之謎,然而這種悖於常理的時間觀的提出是深有意味的。在佛教證悟的體驗中,時間既是覺悟者躍入永恆空性世界的刹那,同時也意味著對世俗世界中生命永恆的觀照與救贖。

講者簡介

吳畏博士,北京大學宗教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舉辦的虛雲講座、佛教工作坊系列、《人文宗教研究》期刊編輯等相關工作,以及深圳弘法寺本煥學院授課教師。現任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講師、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佛教哲學,宋代天台宗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發表〈論《雜阿含經》解脫方法〉、〈空性與涅槃實相:《中論》中觀視域下的真相〉、〈《楞嚴經》“圓通實相”研究——宋代天臺宗視角下的詮釋〉、〈如來藏與智顗一念心概念之比較〉、〈時間的錯置——基於有部“三世有”分析佛教時間觀〉等多篇論文。

講題:

人間佛教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發展

講者:

陳秋平教授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日期: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 微信視頻號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微信視頻號:香港中大人間佛研中心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馬來(西)亞人間佛教的發展,始於20世紀初。但由於初期缺乏有力的環境和基礎,無法成系統的發展。當時主要是由太虛大師兩次的到訪而開始播下善的因緣,之後又有法舫法師、慈航法師、演培法師等的短暫停留,也為人間佛教在馬來亞的傳播與發展付出極具意義的貢獻。人間佛教有系統的傳揚與發展,要到竺摩法師南渡檳城,並定居於此後才正式啟開的。
獨立後,由於眾多僧人留學台灣,以及台灣跨國佛教團體的影響,人間佛教在馬來西亞形成多元的現象,各自論述,互相學習,創造出極好的發展環境。因此,馬來西亞人間佛教自太虛大師及其學生們開始,就有非常重要的貢獻。經過竺摩法師及其他僧俗兩眾的共同努力,人間佛教思想終於形成馬來西亞佛教發展的主要主導思想之一。

講者簡介

陳秋平教授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安順市,畢業於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臺灣南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中國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馬來亞大學畢業生佛友會創會會長,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副會長等。現任南方大學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著有《移民與佛教:英殖民時代的檳城佛教》,以及〈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在馬來西亞的實踐——以馬來西亞柔佛巴魯新馬寺為例〉、〈“知識佛教”與馬來西亞華人佛教的轉型〉,〈內部的醞釀:馬來西亞佛教青年運動形成與發展之原因〉、〈從民間到正信:馬來西亞華人佛教的轉型〉等。

講題:

佛教寫本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講者:

紀贇教授 (新加坡佛學院教務主任、圖書館館長)

日期: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 微信視頻號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微信視頻號:香港中大人間佛研中心

語言:

普通話

講座簡介

佛教寫本文獻對於佛教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講座以地域為劃分來簡單介紹世界各地的佛教寫本收藏與研究情況。其中包括印度次大陸、中亞、東南亞地區所發現的非漢語佛教寫本與漢語佛教寫本兩大類。前者又包括南亞地區尼泊爾的梵語佛教寫本、斯里蘭卡的巴利語與梵語佛教寫本、東南亞各國的巴利語與當地語言的佛教寫本、南亞北部的吉爾吉特佛教寫本、中亞的犍陀羅語寫本、中亞與中國境內的梵語佛教寫本、中亞的胡語佛教寫本、中亞的藏語與蒙古語佛教寫本等。後者則主要包括中國境內的敦煌與吐魯番佛教寫本以及日本境內的寺院收藏寫經等。

講者簡介

紀贇教授現為新加坡佛學院(Buddhist College of Singapore)副教授,兼任教務主任(Deputy Dean)、圖書館館長(Chief Librarian)。主要研究興趣在於佛教文獻、隋代以前的南方佛教史、譯經史、近代海外佛教檔案與資料等方面。曾出版專著《慧皎高僧傳研究》、《佛教經典觀》;譯著《漢文佛教文獻研究》、《佛教文獻學十講》(合譯)等;有英譯漢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另有學術論文、會議論文與書評等三十餘篇。

講題:

漢傳佛教在新加坡:歷史與現實

講者:

紀贇教授 (新加坡佛學院教務主任、圖書館館長)

日期:

2023年2月28日 (星期二)

時間:

19:00~21:00

形式:

網絡講座:ZOOM Meeting & 微信視頻號

地點:

ZOOM ID: 910 6024 1050;微信視頻號:香港中大人間佛研中心

語言:

普通話

簡報:

講座簡介

新加坡華人主要來自閩南、廣東等地,民間宗教祠祀繁盛,又與佛、道教合流。新加坡漢傳佛教的歷史又與當地社區族群自治的特殊情勢有關,最早是在不同方言族群的基層自治組織——墳山、祠寺中紮根,並具 “治理權力”。早期的僧侶也主要寄居於墳山與民間廟宇,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制度性寺院的建立,故而通過文獻資料的考察,即可發現新加坡漢傳佛教的若干重要特點。本講座還將涉及二十世紀直至當代新加坡漢傳佛教的若干重要歷史節點,並將介紹當前新加坡漢傳佛教在劇烈變動的現實之中的現狀、挑戰,及其若干可能的發展趨勢。

講者簡介

紀贇教授現為新加坡佛學院(Buddhist College of Singapore)副教授,兼任教務主任(Deputy Dean)、圖書館館長(Chief Librarian)。主要研究興趣在於佛教文獻、隋代以前的南方佛教史、譯經史、近代海外佛教檔案與資料等方面。曾出版專著《慧皎高僧傳研究》、《佛教經典觀》;譯著《漢文佛教文獻研究》、《佛教文獻學十講》(合譯)等;有英譯漢學術論文三十餘篇;另有學術論文、會議論文與書評等三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