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uhk arts
  • 网站地图

  • 常用网址

  • Staff Intranet

  • 教与学

    教与学概述

    浏览概述
    • 本科课程
    • 研究院课程
    • 课程搜寻
    • 学术及教学单位
    • 教与学成就
      • 院长荣誉录
      • 教学奖项
    • 助学资源
      • 奖学金与奖项
      • 交流及实习计划
      • 学业指导
      • 教学资助
    • 校历
    • 学术诚信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概述

    浏览概述
    • 研究项目
    • 研究资助
      • 研究
      • 发表论文
      • 研讨与海外交流
    • 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 附属研究中心
      • 学系辖下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 研究奖项
      • 杰出研究影响奖
      • 杰出研究学者奖
      • 青年学者研究成就奖
      • 研究生学术成果奖
      • 年青学者论文奖
  • 消息与活动

    消息与活动概述

    浏览概述
    • 学院活动
    • 学院动态
    • 文学院故事
    • 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
  • 校友联系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概述

    浏览概述
    • 关于文学院
    • 院长的话
    • 院长办公室
    • 院务会及委员会
    • 联络我们
  • Change Language
    • Eng
    • 繁
    • 简
  • Search
你想寻找甚么?
你想寻找什么?
  • 课程搜寻
  • 研究项目
  • 学院活动
  • 助学资源
其他人在搜寻
  • 院长办公室
  • 关于文学院
  • 学院动态
  • 教学成就
Search
cuhk arts
Search
教与学
学术研究
消息与活动
校友联系
关于我们
教与学
教与学概述
本科课程
研究院课程
课程搜寻
学术及教学单位
教与学成就
院长荣誉录 教学奖项
助学资源
奖学金与奖项 交流及实习计划 学业指导 教学资助
校历
学术诚信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概述
研究项目
研究资助
研究 发表论文 研讨与海外交流
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附属研究中心 学系辖下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研究奖项
消息与活动
消息与活动概述
学院活动
学院动态
文学院故事
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概述
关于文学院
院长的话
院长办公室
院务会及委员会
联络我们
网站地图 常用网址

Staff Intranet

  • Eng
  • 繁
  • 简
你想寻找甚么?
你想寻找什么?
  • 课程搜寻
  • 研究项目
  • 学院活动
  • 助学资源
其他人在搜寻
  • 院长办公室
  • 关于文学院
  • 学院动态
  • 教学成就
文学院故事

纪实摄影永不过时 – 新闻摄影名家刘香成下月到中大分享摄影人生

名称: 刘香成
学系: /

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香港的刘香成,自25岁起背着相机和记者证在世界各地奔走。近半世纪发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时,刘香成几乎从不缺席。“新闻是历史的初稿”,由毛泽东去世、阿富汗战争、韩国民主运动到前苏联解体等,这些历史初稿上都有由刘香成留下的光与影明证。刘香成在电光火石间为前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扔下辞职演辞一刻定格,更为他与同事于1992年夺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立兹奖。

 

这位新闻摄影老兵永不言休,今年开展为期三年的“一带一路”摄影计划,计划踏足40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用影像述说中国人在各地的故事。他又应中大文学院邀请,将于10月9日公开讲座上通过展出作品,回顾他的摄影人生及镜头下中国逾40载波澜壮阔的发展。

 

从众生相看中国大时代变迁

 

作为美国传媒七十年代其中一位率先派驻中国的摄影记者,刘香成镜头下却鲜有宏伟建筑和壮丽山河,他的焦点永远是“人”。数十载无声消逝,青山依旧,但人面全非,幸有刘香成近半世纪持续为时代巨轮下大江南北的众生留影,菲林中一幕幕的日常,见证中国由人的面貌、发型与衣裳都高度一致的集体主义社会,发展至今天高度个人化的社会。

 

相比不谙中国文化的外国摄影师及不习惯捕捉日常生活细节的内地同行,刘香成对这片土地和民众的了解,令他对日常场景中细微的变化更为敏锐。他忆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从巴黎赶返中国,抵达广州就留意到市民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走路速度,都远较他六十年代在中国生活时看见的严肃神态,展现出微妙的变化。

 

他接受《走进中大》访问时说:“中国人开始放松,当时我问自己这是否代表中国会改变?如果一个人口如此多的国家改变,将影响全世界。”这种敏锐成就他著名的“毛以后的中国”摄影系列,刘香成说,“我想很少有一个摄影记者,能够带着对中国的敏锐来报道改革开放……这些(微妙区别)西方人不一定马上看到。”

 

他引述中国外交部一位官员曾向他表示,1979年至1981年间逾65%西方媒体发表的中国照片都出自他镜头下。刘续说,许多西方和中国的记者说过,如果要看改革开放这40年的中国影像,就离不开刘香成的作品,因为这些影像是14亿人的集体记忆。

 

刘香成去年出版的《刘香成:镜头 • 时代 • 人》辑录了200多幅珍贵的摄影作品。封面是1980年他在云南省拍摄三位佩戴墨镜的青年的照片,从中可窥见改革开放后,现代时尚潮流已逐渐影响中国年轻人 刘香成去年出版的《刘香成:镜头 • 时代 • 人》辑录了200多幅珍贵的摄影作品。封面是1980年他在云南省拍摄三位佩戴墨镜的青年的照片,从中可窥见改革开放后,现代时尚潮流已逐渐影响中国年轻人 刘香成. ‘毛以后的中国─大连,滑冰’. M+,香港. [2012.2098]. © M+, 香港. 刘香成. ‘毛以后的中国─大连,滑冰’. M+,香港. [2012.2098]. © M+, 香港.
女演员杨采钰乘著名车在上海外滩兜风。(摄于2021年,刘香成提供) 女演员杨采钰乘著名车在上海外滩兜风。(摄于2021年,刘香成提供)
刘香成去年出版的《刘香成:镜头 • 时代 • 人》辑录了200多幅珍贵的摄影作品。封面是1980年他在云南省拍摄三位佩戴墨镜的青年的照片,从中可窥见改革开放后,现代时尚潮流已逐渐影响中国年轻人 刘香成去年出版的《刘香成:镜头 • 时代 • 人》辑录了200多幅珍贵的摄影作品。封面是1980年他在云南省拍摄三位佩戴墨镜的青年的照片,从中可窥见改革开放后,现代时尚潮流已逐渐影响中国年轻人
刘香成. ‘毛以后的中国─大连,滑冰’. M+,香港. [2012.2098]. © M+, 香港. 刘香成. ‘毛以后的中国─大连,滑冰’. M+,香港. [2012.2098]. © M+, 香港.
女演员杨采钰乘著名车在上海外滩兜风。(摄于2021年,刘香成提供) 女演员杨采钰乘著名车在上海外滩兜风。(摄于2021年,刘香成提供)

“一带一路”摄影计划—记录中国故事“2.0”

 

持续记录中国人的故事,是刘香成志业。年届72岁的他今年起更启动“一带一路”摄影计划,拟两年后将作品辑录成书。刘香成报道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的生活逾40载,他说,一带一路是改革开放的自然延伸,这计划也正是他前期工作的“2.0”。

 

他希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全方位拍摄,他目睹沿线多个基建项目后,发现中国是少数能克服工程涉及的困难和挑战的国家。除了沿路的基建项目,这些国家的人文故事,也是刘香成的兴趣所在,而他的镜头焦点始终是“人”。

 

他解释,一带一路是个全球华人的故事,说:“全球华人带了技术出去,这些商人、艺术家、学生出去了,他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怎样做事?这(一带一路)很可能是中国和世界在21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而很少能有人将它以照片的方式记载。”计划开展至今半年,他已前往敦煌、新疆、印尼、柬埔寨、哈萨克、乌兹别克、泰国和新加坡等11个地方拍摄,到当地与在地的中国人生活,并亲手记录他们的故事。

中国工程人员远赴印尼雅加达协助建造高铁,但刘香成认为单是记录这些“钢铁”的影像是没有“温度”的。他花了五星期时间说服有关国企,让他于9月进入驾驶室贴身拍摄高铁列车司机的工作。(刘香成提供)

 

寄语新一代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摄影大半生达至前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刘香成用三个字分享他的成功之道—“好奇心”。刘寄语有志纪录历史的年轻一代,将自己化成水中的一块海绵—世界流动变幻如水,人应扩阔自身对世界的好奇,吸收不同文化与知识;更重要是忠于事实,他说,“你要去现场、去看、去听、去核实,不能只是重复其他人的话……报道一定要真实、要客观,这是我一生工作的指导精神。”

 

这份好奇与纪实的坚持,驱使已踏入古稀之年的刘香成不畏艰辛,坚持花数年时间亲身走访数十个地区。他早前就前往乌兹别克沙漠地带,说“(我)背著着相机和脚架追着骆驼跑,我手持的相机都亮起红灯”,他持续顶着高达摄氏约50度高温,拍摄众生面貌与故事。

时至今日,刘香成仍以纪实影像述说人文故事的旅程上前行,他说:“纪实摄影是不会过时的。人类需要讲故事,讲故事的技巧是不会过时。”

刘香成肖像 黎晓亮摄

 

公开讲座—刘香成:镜头下的中国和世界[1976-2024]

日期: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6时正
地点:中大康本国际学术园地下刘佐德演讲厅(LT1)
详情请参阅:登记网站

 

CUHK in Focus

文/Jessica Chu
摄/D. Lee

探索其他故事

文学院故事 2024年9月9日

文艺复兴的全球视角

了解更多
文学院故事 2024年6月25日

教育宗教心理学三剑合壁—— 周惠贤博士推动“和平教育” 促进青少年及社群心灵健康

了解更多
文学院故事 2024年5月23日

史学名家梁元生谈学历史的意义

了解更多
文学院故事 2023年4月25日

相中有诗 – 康兰丝四十载摄影与中国情缘

了解更多
cuhk arts

香港中文大学
冯景禧楼2楼文学院院务处

电话:+852 3943 7107 传真:+852 2603 5621 电邮:arts@cuhk.edu.hk

Footer menu

  • 教与学
    • 本科课程
    • 研究院课程
    • 课程搜寻
    • 学术及教学单位
    • 教与学成就
    • 助学资源
    • 校历
    • 学术诚信
  • 学术研究
    • 研究项目
    • 研究资助
    • 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 研究奖项
  • 消息与活动
    • 学院活动
    • 学院动态
    • 文学院故事
    • 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
  • 关于我们
    • 关于文学院
    • 院长的话
    • 院长办公室
    • 院务会及委员会
    • 联络我们
无障碍支援 隐私政策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 2025。保留所有权利。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关注中大文学院
× Popup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