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uhk arts
  • 网站地图

  • 常用网址

  • Staff Intranet

  • 教与学

    教与学概述

    浏览概述
    • 本科课程
    • 研究院课程
    • 课程搜寻
    • 学术及教学单位
    • 教与学成就
      • 院长荣誉录
      • 教学奖项
    • 助学资源
      • 奖学金与奖项
      • 交流及实习计划
      • 学业指导
      • 教学资助
    • 校历
    • 学术诚信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概述

    浏览概述
    • 研究项目
    • 研究资助
      • 研究
      • 发表论文
      • 研讨与海外交流
    • 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 附属研究中心
      • 学系辖下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 研究奖项
      • 杰出研究影响奖
      • 杰出研究学者奖
      • 青年学者研究成就奖
      • 研究生学术成果奖
      • 年青学者论文奖
  • 消息与活动

    消息与活动概述

    浏览概述
    • 学院活动
    • 学院动态
    • 文学院故事
    • 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
  • 校友联系

  •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概述

    浏览概述
    • 关于文学院
    • 院长的话
    • 院长办公室
    • 院务会及委员会
    • 联络我们
  • Change Language
    • Eng
    • 繁
    • 简
  • Search
你想寻找甚么?
你想寻找什么?
  • 课程搜寻
  • 研究项目
  • 学院活动
  • 助学资源
其他人在搜寻
  • 院长办公室
  • 关于文学院
  • 学院动态
  • 教学成就
Search
cuhk arts
Search
教与学
学术研究
消息与活动
校友联系
关于我们
教与学
教与学概述
本科课程
研究院课程
课程搜寻
学术及教学单位
教与学成就
院长荣誉录 教学奖项
助学资源
奖学金与奖项 交流及实习计划 学业指导 教学资助
校历
学术诚信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概述
研究项目
研究资助
研究 发表论文 研讨与海外交流
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附属研究中心 学系辖下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研究奖项
消息与活动
消息与活动概述
学院活动
学院动态
文学院故事
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概述
关于文学院
院长的话
院长办公室
院务会及委员会
联络我们
网站地图 常用网址

Staff Intranet

  • Eng
  • 繁
  • 简
你想寻找甚么?
你想寻找什么?
  • 课程搜寻
  • 研究项目
  • 学院活动
  • 助学资源
其他人在搜寻
  • 院长办公室
  • 关于文学院
  • 学院动态
  • 教学成就
文学院故事

教育宗教心理学三剑合壁—— 周惠贤博士推动“和平教育” 促进青少年及社群心灵健康

名称: 周惠贤博士
学系: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去年,教育局接获的中小学生自杀身亡个案创下5年新高。根据中大近日在“健康校园论坛”公布的调查结果,影响学童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睡眠质素差、健康状况不佳、学习成绩未如理想,以及来自父母期望过高,更急需社会各界关注的是部分受访学生呈中度及严重抑郁症状。

 

人生长路,蜿蜒曲折,过千帆,渡山水,究竟踏入的是明阵还是迷宫?为此,Cubic Zine团队随著中大文学院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高级讲师周惠贤博士的脚步,来到全港首个在大学设立、由学生事务处与崇基学院合作设立的明阵(Labyrinth)。周博士提到明阵不仅是一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供人心灵歇息的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远离尘嚣,与心灵对话,引领自我探寻,实现心灵的平衡和成长。

 

以青少年心灵幸福为依归,周博士将分享如何结合宗教中的灵性智慧、叙事教学与社企营运,通过和平教育的力量,缔造相互包容的社群。

 

研究拾穗 三剑合璧

 

周博士自带质朴温雅的气质,原来最让她感到心灵幸福的瞬间——就是阅读。自小她喜欢观察世界,对人从何而来感到好奇;好奇心驱使她阅读有关宇宙奥秘、人类心灵的书籍。“其实,我也喜欢动手操作,如砌电器、积木,从零开始将零件组装成完整的制成品,完成后很有满足感,亦成为我日后读博的耐力训练。”

 

 

图:走入周博士办公室,书籍放满四个大柜,可见她是爱书一族。阅读打开了她的灵性教育之门,这位爱书人续为他人引路,建立一套中学适用的课程框架。(ORKTS摄)

 

周博士选择修读教育、宗教及心理学三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原来受著父亲的影响。“很少爸爸会叫女儿出去闯世界,而我爸爸常鼓励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去外地交流,走出舒适圈。”

 

 

“小时候我很喜欢模仿爸爸看报纸,每当他打开报纸时,我也会跟著他的动作,其实我只是扮他的动作,哈哈!那个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报纸的内容。偶然的一次,我被报章内一篇进化论短文吸引,对人类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大兴趣。最初,令我感兴趣的是人的学习方法,我留意到自己喜欢看书,而不喜欢听书,而有些同学更喜欢抄笔记。通过这些观察,我意识到人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这也成为我日后选择在苏格兰斯特灵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主修教育的原因。”

 

后来,周博士的兴趣延展到人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目标。“我发现很多不同的宗教,都尝试透过神圣和超越的角度,引导人去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去建立生命意义。”为了寻找答案,周博士又走进中大修读神道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人认知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意义,是否就会实践出来?”于是周博士又走进心理学的世界探索。周博士在修读心理学期间,最感兴趣是脑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进一步探研人类大脑在宗教行为(如感恩、默想)中的反应,哪些行为模式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孜孜不倦的学习,促使周博士将几门学问结合:“2010年很开心入到中大教书,将一些研究成果与大众分享,希望可以为身边的人及社群带来积极的影响。”

 

知识转移 实现“改变教育”

 

周博士因为工作及当义工的关系,发现好些青少年都受身心灵健康所困扰。“原因有多种,包括学业压力、家庭问题、朋辈关系、以及社会环境气氛。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对社会、权威组织之间的低信任度。同时有研究发现,不少青少年表示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资源,去应付生活所面对的挑战、焦虑,甚至抑郁。

 

“我很喜欢做义工,探访儿童之家时,我发现他们对社会缺乏信任,生活也不开心。他们会不会由6岁不开心到100岁?我们有没有办法或做一些行动,来帮助青少年维护身心灵健康,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贡献社群?”将想法转为实际行动,确实并非易事。

 

不过,周博士在求学期间曾受到Prof. C. N. Hawkes的启发。他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带来改变(Education should be ready to bring changes)。我们做什么都好,都要将我们的知识,为自己、他人或者社群带来一些改变。”这些话成了她的座右铭,启发她不断探求为人为社群带来转变的意念。”


图:周博士开设社企SouLight心灵教育中心,导师会走访中学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形容非常生动,例如颂钵声疗、角色扮演、诗歌朗读,深受学生欢迎。(ORKTS摄)

 

在2022年,周博士成功经中大研转处获得知识转移项目基金(KPF)开展“内在和平与外在和平”计划,今年再成功透过中大可持续知识转移项目基金(S-KPF)开设社企SouLight心灵教育中心(SouLight Spiritual Education Centre)。SouLight心灵教育中心的目标是进一步透过“内在和平与外在和平”计划,以叙事教学出发,透过故事(宗教故事)的结构与型态,协助青少年提升“自我觉察”能力,深入地觉知、了解自己及周遭的价值观,辨识对外在环境的情绪反应,获得新视野“疏导愤怒”、“安抚恐惧”、“超越担忧”去安抚不安,从而经历心灵转化,创造及构思合适的语言及行为表达进行聆听、善意沟通、处理冲突与协商,令社群更具包容性、持续性。(详见副稿:兼修内外和平,疗愈青少年心灵)

“现代教育比较侧重个人智力发展、学业表现,甚至是就业能力;和平教育,就像一帖‘补充剂’(supplement),启发身心灵向上向善的力量,实践‘共好’,促进共融和平。”

 

“在KPF阶段,我们将研究得出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和平教育课程,本以为年轻人对‘大人讲经’有所保留,但结果出乎意料,他们很喜欢,学校也问可否继续做下去。后来KPF计划结束,我们无经费,好多谢中大研转处的同事全力支持,鼓励我们申请S-KPF,成就今天这个梦想。”

 

不谈公事的灵魂朋友(Soul Friend)

 

现代心理学发现,生而为人,就会寻问人生意义:“我也会常问,我是谁?我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死后会去哪里?”这些深层次的存在问题。

 

“尽管人类历史出现过千种宗教信仰,但能够历经历史洗礼而留存至今的,多数能承载及解说到人类经验的世界宗教传统,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文化一直将有关人生意义的理解保放在宗教经典,引领人思考及探索。”这些古老智慧,成为周博士与学生、朋友的共同课题。

 

 

图:别看周博士身形矮小,周博士自言是“challenge solver”,越难就越去挑战。(ORKTS摄)

 

对周博士来说,宗教研究是一个好地方,结识一群想去探索身心灵课题的“学生朋友”。翟惊和孙芷莹是 SouLight 的同事,负责前线实践工作,四出各学推广和平教育,他们亦师亦友,平日畅谈心灵课题,乐呼周博士作“阿 Chow”。对他们来说,宗教研究不只是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透过交流,彼此滋养心灵的智慧与质素,然后走入人群中推动转变。(详见副稿:同工同心 静候花开)

 

“仁者无敌,滴水穿石”

 

SouLight导师入学校,不时见到学生吵架、喧闹场面。周博士指出在香港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冲突问题一直存在。“有研究指出,香港学生经历被欺凌的数据对照亚洲区,甚至其他国家都是高的。青少年亦因为不懂应对欺凌暴力的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沮丧、无力,引致心理困扰及抑郁。”

 

对于SouLight团队的带动者周博士来说,化解校园冲突并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内在的心灵状态。事实上,周博士早在儿童之家服务时,就明白“仁者无敌,滴水穿石”这道理:“有些三四年班的高大男生,动不动就喊‘只揪’;硬碰硬会两败俱伤,而我这小个子也当然不够打!笑容是一种世界语言,它可以告诉别人:我们不是敌对的,而是可以试著沟通。”

 

周博士续分享,她自小读修会学校,学校教导严谨,但爸爸却教她另一种处事观。“爸爸相奉老庄思想,逍遥无为;当我找不到文具好紧张时,他对我说:‘你不找,自然就会见到;不记得带东西,也不要紧,今次漏了,你下次就会记得。’我爸爸晚年很多痛症,但是他整天都带著笑容。他教晓我,面对一些环境,都要保持冷静与积极的心态,用微笑去面对。”

 

 

存正念,传信念

 

灵性修行、研习之路已走逾数十寒暑,读过万卷书,走过万里路后,周博士找到人生意义了吗?“在心理学家马斯路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层次(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理论中,位于需求层次金字塔最顶端的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被归类为一种成长需求(growth needs)。这意味著:人是会“不断”追寻、改进、突破自身生命意义的,这是一个无止境地探索。生命就像一只有深度、没有底限的杯,它容许源源不断注入新的东西,让人往深处思考与探索。对于那些想要探索自我的人来说,这样的生命历程或许是艰难的,但也是无比珍贵的。”

 

正因为成长无止境,周博士因应不少情绪困扰者需要用药物进行治疗,她最近亦修读另类治疗(alternative therapy),了解一些天然草本方法,例如不同精油的化学成分、协同药效,借此探讨情绪困扰的替代疗法。

 

“我们觉得年轻人是一块宝石,如果给他一个好的环境成长,他们会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学懂怎样选择、怎样平衡,在解决冲突中成长,这对他们自身以及他们自己身处的社群有莫大益处。”

 

然而,放眼社会,受著心灵困扰的不只青少年,SouLight 团队将会发展不同创新项目,应用在医院、社福机构、临终服务上,为受身心灵困扰的人带来和平与疗愈。“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和平共处、建立信任和沟通。将这些技能磨练多一些,然后发挥在跟自己、家人、社群相处中;我们很欢迎dream maker加入,大家一起去做梦,帮我们将想法传出去。”

 

 

图:明阵是一种古老的灵修工具,中大的明阵位于庞万伦学生中心4楼。“明阵非迷宫,进路即出路。”它由圆圈迂回铺设而成,步行者可以按著路径,通往中心点,再由中心点循原路折返。欢迎你走入明阵,学习返回内在,重整身心,修养灵性。(ORKTS摄)

 

访问后记

 

中国宋明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论“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人性有刚、柔、善、恶、中五品,接受师长教导,人便能明白善恶,自己主动改正,达到中和为止。人对于事情有不同的反应,最重要的“中而已矣”,以恰到好处的态度回应。

 

周博士认为一个经历冲突之后的社会,好像一个打烂了的花瓶,满地碎片。我们要带著耐心去沟通,透过和平教育配合,修缮心灵伤口和缝隙,缓和地聆听和表达,理解不同想法、立场、价值观的人,才能达至人人共存互惠,社会融洽,持续发展。

 

周博士娓娓道来提升心理质素的妙法,Cubic Zine专访团队听著听著,心灵也变得平和。她的一席善语,唤醒了我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在学校、家庭、职场,我们难免有冲突时刻,只要理解人性是多样化,本著真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便可达至心态平和,人生自在。

图:InnoPort团队、Inno Ambassors、Social Innovation Team与周博士团队大合照留影。

 

文:方嘉欣(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
CUBICZine

 

 

 

探索其他故事

文学院故事 2024年9月20日

纪实摄影永不过时 – 新闻摄影名家刘香成下月到中大分享摄影人生

了解更多
文学院故事 2024年9月9日

文艺复兴的全球视角

了解更多
文学院故事 2024年5月23日

史学名家梁元生谈学历史的意义

了解更多
文学院故事 2023年4月25日

相中有诗 – 康兰丝四十载摄影与中国情缘

了解更多
cuhk arts

香港中文大学
冯景禧楼2楼文学院院务处

电话:+852 3943 7107 传真:+852 2603 5621 电邮:arts@cuhk.edu.hk

Footer menu

  • 教与学
    • 本科课程
    • 研究院课程
    • 课程搜寻
    • 学术及教学单位
    • 教与学成就
    • 助学资源
    • 校历
    • 学术诚信
  • 学术研究
    • 研究项目
    • 研究资助
    • 研究中心及实验室
    • 研究奖项
  • 消息与活动
    • 学院活动
    • 学院动态
    • 文学院故事
    • 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
  • 关于我们
    • 关于文学院
    • 院长的话
    • 院长办公室
    • 院务会及委员会
    • 联络我们
无障碍支援 隐私政策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 2025。保留所有权利。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关注中大文学院
× Popup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