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研究

Cultural History of Statues in Early China

研究員

金玟求

時間

2020-2022

作品說明

RGC General Research Fund 14619519

1 /

本研究以藝術史的視角考察古代中國的人物造像與其文化內涵。以全面剖析宗教、社會及文化諸問題為主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促進對中國古代人物造像的意義與功能之理解,以及人物造像從春秋時期到東漢末期的長期歷史發展。以東漢末期作為此研究在時代下的分水嶺,既因其基本契合了中國中古時期的開始,也因此時期藉著佛教的傳入,社會對人物造像的理解隨之發生了關鍵的轉變。
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之前,似乎沒有“宗教造像”被規範地運用在古代中國的禮儀中。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佛教造像的湧入致使宗教實踐與物質文化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轉變。若要充分考量這一歷史事件,我們首先要瞭解此關鍵時期前後中國社會人物造像的整體面貌。但是,在前文談及此轉變的討論中,雕塑本身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錯誤地忽略了,而許多學者基於風格、圖像傳播與隨後的漢化歷程探討了佛教造像的興起。因此,本研究強調雕塑本身的中心地位,正是為了填補既往歷史研究的不足之處。
本研究所指的雕塑是立體的,原則上是通過雕刻、建造或鑄造等工藝流程製作出的各式文物。在這一系列不同主題的雕塑中,本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人形造像。與動物或想像等其他主題相比,以自然人形呈現的造像在這一長時段內相對較少,即便存在,造像通常以較低社會階層的人物為主題。這展示了佛教傳入前中國造像在禮儀與政治上的一個重要方面。造像的功能在於為各種宗教與社會政治服務,但在中國古代的禮儀中,造像也許從來沒有被作為宗教物件崇拜過,亦不被作為禮儀的最終目的。從本質上說,早期中國的人物造像是一種用來象徵與鞏固社會結構之媒介與手段。

會議

  1. “The Slashed Effigy of Ding Lan: Iconophobia and Image Anxiety in Eastern Han China,” Text, Artifact and Context: A Workshop on Cultural Practices in Early China,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December 13, 2017.
  2. “Early Buddhist Image-Making in China: Recent Discoveries and New Interpretations,” rea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Jonathan A. Silk,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Scholarship of Erik Zürcher, Universiteit Leiden, The Netherlands, February 12, 2014.

講座

  1. “Sculpture for Worship: The Buddhist Influx and the Cult of Images in Medieval China,”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Art, Yale University, 19 March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