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下午16時,應聯合研究中心(JRCCLAL)的邀請,瑞士蘇黎世大學東方學院傳統中國講席教授畢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101會議室舉行了題為「早期中國詩體的銘文證據及其起源」的講座。畢鶚教授以不同學者所構擬的上古韻部入題,介紹了上古漢語裡不同類型的押韻(例如合韻型、對轉型、綜合型等),指出了上古漢語押韻的限制。然後,他透過對甲骨文、金文和其他相關材料的大量統計和分析,發現了殷商至《詩經》時期,漢語押韻有漸以四言為單位的趨勢。畢鶚教授又考察了上古漢語裡句首、句中、句末等不同的押韻形式,說明了春秋時期漢語押韻情況的多樣性,並由此討論了與押韻密切相關的疊字、聯綿詞、聲訓等發展狀況。最後他承上啟下,提出了一系列與押韻、詩體相關的研究問題,並指出今後的研究方向。

畢鶚教授的講座圍繞上古漢語的押韻現象,探討中國詩體的起源,內容豐富,深具啟發性。會上專家學者和同學們就著押韻的限制、押韻類型與語體的關係、押韻的多樣性與上古漢語的韻律轉型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IMG_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