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學生及系友
依菁

「在中大人類學系讀一年MA,吸收知識的強度和對我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比大學四年還要大。」到香港學習人類學,對依菁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本科中文系畢業後,依菁順理成章地進入媒體工作,主要負責文化新聞。「很多人羨慕媒體工作有彈性、有新鮮感,但其實做久了還是有很多套路的。每個人的領域分得很細,出稿要快、要多,在採訪和寫稿的時候就沒有太多時間和空間去深入思考,而是近乎用同一種模式機械地生產,幾年下來覺得有點厭倦。而且平時主要都在和學者、作家、藝術家打交道,感覺還蠻脫離社會實際的。」

依菁在本科時期的通選課上接觸到人類學,感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因而決定在這個學科領域繼續深造。一開始申請的是Mphil, 後來學系答复說研究型碩士不會考慮沒有人類學或相關社會科學背景的學生,才轉成了MA。「當時擔心MA是一個水水的課程,讀完之後覺得MA真的挺好的——至少非常非常不水!」相比PhD和Mphil, MA更適合不是想走學術研究道路,而是希望通過接受基本的學術訓練,獲得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的人。當被問到MA期間的最大收穫是什麼,依菁說,「如果黃瑜老師還在系裡的話,我會向每個人推薦中大人類學系!」依菁就讀人類學時,黃瑜老師仍在系上任教,教授Seminar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China。「上黃老師的課之前,我對近現代思想、思潮的認識比較淺,對於政治經濟學也完全不了解。所以當時和很多同學一樣很受衝擊,第一節課上來不就懵了嗎。」依菁笑說,在這門課上,黃老師挑戰了許多被普遍接受的、關於中國現當代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的認識,而且並非口說無憑,而是引導同學閱讀大量一手文獻資料,自己去比較和思考。

人類學的學習對於依菁的職業選擇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分析、解構了這麼多之後,就覺得挺難繼續為資本主義打工的吧!」依菁現時任職於公益基金會,負責項目資助方面的工作。「從批判的視角看,非營利部門仍然在主流的社會結構之中,有很多可以為人詬病的地方。但是,相對於主流的、商業的世界,它還是有多元的一面,是在嘗試實踐資源和財富在社會上的再分配。現在我在工作中會接觸到很多草根公益機構,他們在做的很多項目,富有反思性和批判性,讓少數的、弱勢的群體,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機構的工作,即使未必能使體制立刻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是能讓更多人看見這些群體的存在,我覺得對整個社會的正面價值還是挺大的。」和不少同學一樣,依菁在學習人類學的時候也曾感到迷茫。「人類學是一個破大於立的學科,有一段時間我也覺得挺虛無的、感覺找不到方向。而公益機構是非常著重現實層面的實踐的,和人類學所建構的知識體系正好互補。」

依菁觀察到,近年來人類學在國內的認知度和關注度有所提高,甚至越來越變成一個時髦的概念。高校內外有不少與人類學相關的講座、沙龍,公益行業當中也有不少人類學背景的從業者。「整個公益行業本身的理論基礎是比較差的,甚至可以說是零理論基礎,發展得也非常參差不齊。有許多不規範的問題,甚至有心術不正、對這個行業有破壞性的力量進入。所以,運用人類學和發展學的理論知識,去批判和反思,也作為指導去幫助公益行業的發展,我自己覺得是蠻有必要的。」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4. 版權所有